助力體育強國 助力體育強校專輯——
盧高峰
北京時間8月8日晚,第23屆東京奧運會落下帷幕。中國隊獲得38金32銀18銅👨🏼,位居金牌榜第二,金牌總數追平了中國參加海外奧運會的最佳戰績,創造了21項奧運會紀錄,打破了4項世界紀錄。在舉國歡慶的同時🍲🛂,從校園裏走出的一批奧運冠軍備受社會各界關註。本次東京奧運會中國共派出運動員431人✍🏻🥽,平均年齡25.4歲,其中221人有本科或者研究生學歷,50名奧運冠軍中的45人是大學畢業或在讀,其中不乏清華、交大等重點高校。高水平的學生運動員的輝煌戰績,讓我們看到體教融合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體教融合不僅擔負起培養優秀體育人才的重要作用,更立足青少年身體素質健康👩🏼🦰,旨在使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國家的整體體育工作體製照搬前蘇聯模式,即舉國體製,集中力量辦大事🧑🏿🔧。全國建立很多體工隊👴🏿,專門培養為國爭光的運動員,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快速出成績,提升國家榮譽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種做法直接導致體育和教育嚴重脫節🤦🏿♂️,被不斷詬病👩🏽🎓🚴🏻,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旨在解決二者分離的“體教結合”開始不斷進行嘗試和探索🤦🏻👩🏽🚒,比如“在普通高校試點招收高水平運動員”、“高校建立高水平運動隊”👟、“體工隊進行改革”等做法出臺。國家體育總局2009年撰文“體教結合 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指出,要“從國家層面研究製定體教結合相關政策”,提高運動員文化素養,拓寬運動員上升空間和渠道,推進體教結合。“體教結合”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素質教育,為國家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和優秀體育後備人才的一項重要舉措。但由於競技體育與學校教育在價值、目標、理念、運行機製、管理部門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二者的沖突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202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立足於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5️⃣,旨在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與之前的體教結合有著不同的著眼點與側重點。為體🎮、育兩個部門共同推進青少年健康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及路徑🧔🏻♀️。新的歷史階段,體教融合強調了學校體育的重要地位🗃,要求大中小學都要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全面提升青少年身體素質健康💅🏿,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接班人。
體教融合的探索路徑
在體教融合的路徑探索上,不得不提“清華模式”和“南體模式”👖。本次奧運會上奪得首金的楊倩便是清華射擊隊的一員,清華射擊隊💪🏽,由清華大學和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共建🤏🏿,實現與國家隊在體育、教育資源及信息上的共享共融。清華為國家隊教練員👈🏿、運動員提供優質教學資源,清華射擊隊隊員也能得到國家隊專業的指導和培訓,張恒、王義夫、肖俊、單紅、張秋萍、高靜等一批教練先後執教清華班👳🏿。另外射擊隊還與清華附中“一條龍”培養運動好苗子,形成貫通式培養模式,使得清華的體教融合模式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而南京3377体育提出的“訓練也是教育”的協同育人觀☸️,將育人融入運動訓練中,徹底改變了以往過分強調競技運動的特殊性而排斥育人共性規律的片面做法🙅🏻,成為全國高等院校體教融合培養精英體育人才的典範🧏🏼,被國家體育總局譽為“南體模式”。不論是“清華模式”還是“南體模式”👶🏽,都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在體教融合方面作出的有益成功的嘗試,都給我們高校辦學帶來新的啟發和思考🪝,提供了可以參考借鑒的寶貴經驗。上海市近年來在總結校辦運動隊經驗的基礎上🚝,以“足籃排👩🏿🔧🤒、乒羽網、田徑、遊泳和武術等9個項目+X項目”為布局範圍🏃,由1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與2—3所初中、4—6所小學共同組成一個基本的“一條龍”布局單位🫃🏻,完善體教融合全面育人的工作機製🧕➞。
青少年的體製健康關乎國家的未來🦵🏿,“少年強則中國強”,我們要時刻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到中心地位,深刻發掘體育的育人功能,讓體育回歸教育本身🪡,充分發揮體育和教育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作用,積極探索體教融合有效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真正做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誌。
我校體教融合的工作舉措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在促進高校體育學科建設和課程體系完善的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高校體教融合的有益嘗試。我校的高水平隊共有田徑、武術🚥👨🏼🦳、排球、足球、網球5個項目🚿🤏🏼。近年來,五支高水平隊不斷開拓思路,謀求發展🕉,為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優秀運動員不斷嘗試和努力。以男排為例🚮,男排與上海男排長期合作共建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上海男排和國家男排培養了20多位優秀運動員🧝🏼♂️🖖🏿。曾在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獲得“三連冠”的佳績🧑🏿🦰。今年6月3377体育劉兵院長與上海市體育局排球中心共同簽訂《3377体育與上海排球運動中心戰略合作方案》,明確了在教練互派、招生就業、交流比賽等諸多方面深度合作,積極探索學校體教融合的新發展路徑。並且以招生為突破口🚵🏼,排球隊計劃在未來一年集中走訪單縣二中🧑🏽🏫、重慶育才等10所全國排球傳統強校,與之達成人才培養和輸送方案,為校男排的快速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與發展📒,是體教融合的重要舉措。2020年《意見》發布之後🙍🏿,高校高水平隊如何建設,未來走向🧝🏿♀️,毫無疑問是提到了更加高的層面之上👖。高水平運動隊的長效發展,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布局,高校作為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金字塔”®️,建立形成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人才培訓體系,保障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其次,要推進高水平教練員的人才工程,如我校女子足球隊💂🏻♀️,聘用前中國女子國家隊浦瑋𓀁,為項目專業化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最後,要不斷整合社會資源✶,逐步形成多元共建的發展模式🤸🏻💥。